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電動車 < > 充電站

1 (1).jpg

常說電動車環保,多數是因為眼前看到沒廢氣排放。
多問一層,電從何來?怎充電?電池之後會怎樣?就會看到其他更多問題。

一事連帶另一事,沒什麼獨立事件。
電動車難推動,就說沒充電站。
充電站建得少,就說少電動車。

想想,
電動車不只是電動車,還可以是什麼?
充電站不只是充電站,又可以是什麼?

有人提出了概念,開展生產。
充電站還可以流動的,可以支援再生能源,就似手機用的行動電源。
多了用途,多了功能,是不是令一件事更加可行呢?

這是起動時要想的。
至少車和電池的終結,又是另一問題了。

加油

加油的圖片搜尋結果

最近聽得很多「加油」,其實有人鼓勵是很正的一件事。
不討論那是什麼事,支持是很重要的。只是在說,人與人之間那一種關係。

想一想那字眼,是包含了比喻象徵的意義。
人不需要油(雖然生活中還是少不了石油,或食物中的油),但是汽車需要。
補滿了油的車,可以再走更遠的路。

不過說到加油,是不是看到快耗盡,將停了才加?
還是只是想踩下油門,加更多的油入引擎,衝得更快?

不管哪一種,還是沒脫離「看到不足」的意念在當中。

也會想大家都可以繼續走下去,因為相信人的意志力,和創造力。
看到地球的情況,香港的情況,都是困境。
大家都有這些能力,要找到出路。

油,別亂加了。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膠袋徵費

膠袋徵費的圖片搜尋結果

實施多年之後檢討,已發現用量再度回升。
大家習慣了那一點點錢,沒什麼壓力。反正物價這麼高,那一點點,真沒感覺。

也有人習慣多準備一個袋。
重用了幾次,可能見到新的又想換。
那又真的是環保了嗎?

目標本來是要減少塑膠。
社會及人們的反應難測,各出其謀,也是為了方便。
不管是包裝,還是送其他袋,最後垃圾其實也沒少了多少。
甚至更難分解。

若知道真正的目的,
人的反應,是否還會一樣呢?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Fashion

潮水的圖片搜尋結果

時裝,不時不著。
時機,便離不開潮流。

一上一落,一浪接一浪。潮流這字用得真好。
是洶湧的衝,也是引領著退。
進退間的力量,誰也擋不了。

有否想過,潮流從何而來?
是日?是月?是地?

有否想過,潮流究竟是什麼?
是浪?是風?是水?

或者大家都只是一滴小水點,
隨波逐流。

時裝,又算什麼?
下次再說生產的事。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環球美食



常說香港為美食之都,可食盡中西環球美食。
在咬那一口美味之前,有沒有感受到這一口漂洋過海,又或新鮮空運到來?

再想一步,它怎能來到?
除了運輸,一直追溯,前面還有包裝,清洗,屠宰收割,飼養種植等步驟。
在現今社會中,人與所享用的物資已經越來越脫節。只感受到用的時候,從不知道如何製造誕生。

再咬一口,請想一想,這一口當中,究竟包含了什麼。
下次再詳述。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進修

相關圖片
要進步,先要知方向。
要修練,先要知方法。

沒方向沒方法的,體質再好,能力再佳,只會疲於奔命。

放在個人也好,社區也好,城市也好。
在環境變轉的大勢之下,不變已不能應萬變。
而環境的萬變,只會推使你不得不變。

想要減碳減排,還是依從舊法。
有沒有看看外面有什麼方法?
有沒有想想自己需要些什麼?

外面沒有,自己未有,
又可以從何而來?

碳足跡

碳足跡的圖片搜尋結果

一步一腳印,在每一行動也產生變化。
人類的活動總離不開能量,而能量的來源是燃料。

就算是放入口中的食物,也同樣是一種人體的燃料吧,只是在可控的身體條件下的燃燒。

腳印,這字很有玩味。
在走路,前進,同時留下了痕跡。
是在自己的範圍(boundary)內所走的,就是你的。

痕跡又可以擦去。
可能是自然風化,又或人工抹除。

何時才可以做到,踏雪無痕?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Boundary

相關圖片

邊界,是為了設定範圍。
在這範圍之中,你便有權利和義務。

事無大小,都因你而起,所有責任都歸你了。
不管遠近,在你範圍之中的,都同樣歸你管。
遠近,不只是物理上的距離,還有影響力的距離。

試想想,
你輕鬆的點餐,一碟干炒牛河。
牛肉,河粉,芽菜,豉油,從何而來?當中又經過多少生差過程?
就在一句話之間,牽扯了那所有的事發生。
影響力,無遠弗屆。
將之歸類,又可以分為一二三。

先知道自己的影響力,容後再細分。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ility的圖片搜尋結果

提到這個,不得不提這三大要素。環境,社會,經濟。
看來顯而易見,而且已經聽得太多了吧。

不過退一步想,就覺得是天人合一的進化版。
人與自然和諧,其實感覺也已經把人抬至一個高位。
人本來是自然中的一員,同樣跟從著自然的規律,能談得上和諧嗎?

然而經濟,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產物。
是社會運作且進步的根本。

所以的可持續,是想維持人的舒適,又能長久下去而提出的。
不過看看現在的走勢,要多大的力度,才能真正的持續下去?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Science

總愛提到科學,甚或科學化,然後換來幾聲嘲笑。

科學,其實不只是讀書的數理化,也不是現在談的STEM或STEAM。
它是一種思維模式。

稱得上模式,就指事情都可以放在這一模式中運作,是通用的。
科學的方法,主要是由假設開始,通過實驗驗證,再推導出結論。

不過想要有假設,其實先要觀察,和發問,再經過思考,才能生出假設。
不然再多的設定,也都假得可以。

S.o.S 謂何?

這是呼救
也不是呼救

S.O.S. 可以被賦予不同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是求救,但為什麼是S.O.S.?

有一說,是Save Our Ship,主要是以前的求救都是在海上船上。
又有一說,單純的因為易用易記,摩氏密碼電報中的三短三長三短。

這裡,我想包括了這些意思。
大家同在地球這船上的呼救,
亦想大家簡單明白,
所以才開展了這一個
Science of Sustainability